在上一篇文章的结尾,我们提到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指挥大军东进,占领了东周的都城洛阳,标志着周王朝长达879年的统治彻底灭亡。那么,这其中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件呢?
首先,我们来聊聊“东周”和“西周”这两个历史阶段。大家常听说周朝分为东周和西周,这其实是指周王朝从平王东迁后的两个时期。东周的历史一般从三家分晋开始,被后代称为“春秋”与“战国”。但今天我想谈的是东周时期内部的“东周”和“西周”。
《战国策》的前两卷便是《东周》和《西周》篇,而在《史记·周本纪》中提到:“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公元前441年,东周的第十六代天子姬介去世,长子姬去疾继位,但他在短短三个月后被弟弟姬叔所杀,史称“周哀王”。接着,姬叔杀兄夺位,但仅五个月后,他也被弟弟姬嵬杀害,史称“周思王”。这在中国历史中几乎是唯一的例子,一年内发生两次弑兄夺权。
展开剩余79%姬嵬继位后,他考虑到自己篡位的方式可能会被别人模仿,于是决定将王畿周边的土地分封给兄弟,建立了西周国,首任国君是姬揭。西周国在第二代国君姬灶去世后,爆发了继位争夺战。公元前367年,周显王姬扁将周国的最后王畿之地分封给自己的后嗣,建立了东周国,从此周王室的控制力大大削弱。
再往后,到了公元前257年,周王室在自己的臣民面前丢尽了颜面。当时,秦昭襄王指挥三十万秦军攻赵,魏公子信陵君引领魏武卒赶到邯郸,成功击败了秦军。楚国国君芈元见秦军受挫,立刻上表请求周赧王号召诸侯联合讨秦,周赧王同意了这个请求,准备借此机会重振周天子的威望。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预期,其他诸侯国纷纷找借口推脱,最终联合军队未能开战。与此同时,周王室为了筹集军费,向洛阳的富户借贷,然而战争并未展开,富户们要求周天子偿还债务,周赧王无力偿还,甚至躲进了洛阳王城的高台上,置若罔闻。这一事件成为了“债台高筑”成语的由来。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决定出兵东征,西周国最后一任国君姬咎投降秦军,并交出了三十六座城市和三万百姓。同年,周赧王去世,秦军占领了洛阳,夺取了象征天下正统的“九鼎”,这也标志着西周的灭亡。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嬴异人继位后,秦国又吞并了东周,周王朝经过将近800年的历史,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史记·周本纪》末尾,记载了周王朝的结局:“周君赧王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惮狐,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这里简要描述了周王朝的灭亡,并特别提到了“九鼎”。
关于“九鼎”的争议一直存在。有人质疑九鼎的存在,试图通过否定其存在来降低洛阳的历史地位,但《史记》的记载明确指出,在秦灭周时,九鼎确实存在,且在当时代表着统一天下的王权象征。因此,九鼎的实际存在是不可否认的。
东周时期,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许多有实力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在历史中,楚庄王、秦武王等都曾试图通过九鼎来获取政治正统。然而,周王朝的衰落并未改变一些诸侯对九鼎的渴望。即使周王室早已被视为无法维护周朝的尊严,它仍在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维持了300多年。
回到“九鼎”,在秦国灭周后,九鼎作为象征王权的国之重器,被带回了秦地。然而,从秦占领洛阳到始皇帝统一天下这34年间,九鼎却在史书中消失了。这让人不得不思考,九鼎究竟去向何处?
有学者认为,九鼎可能被秦国带回咸阳。然而,《史记·封禅书》中的另一段记载却给后人留下了谜团:“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这意味着九鼎可能被沉入泗水彭城(今江苏徐州)。虽然这一说法存在疑问,但也为我们揭开了九鼎消失的另一个可能性。
有观点认为,九鼎被秦国拿走后,送到了徐地来祭先祖。这个理论并不成立,因为“九鼎”象征的并非单纯的家族传承,而是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权力。秦国灭周后,九鼎应当被作为政权的象征保留在秦国,而非用于祭祀。
综上所述,九鼎的最终去向仍然是一个谜。无论如何,秦国获得九鼎的过程,标志着周王朝的终结,也预示着秦国逐步崛起的历史进程。在未来的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九鼎”的命运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业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