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普遍的标准认为,冶金术、文字和城市是衡量文明出现的三个重要标志。依据这一标准,许多中国历史学者将夏朝的建立视为中华文明的起点,将更早的历史阶段解释为原始社会的末期,表现为部落联盟。
这一观点并非近代才有,早在古代史书中,就已经有类似的表述。例如,《史记》这部中国第一部通史,在记录中国的历史时,将夏朝的建立作为历史的起始,并将夏之前的历史概括为“五帝”。司马迁在书中提到,五帝并非指某个政治组织的名字,而是指几位英雄人物的合称。他还指出,五帝的历史记载中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
然而,即便在中国史学界普遍认同的夏朝,也未能得到西方学界的普遍认可。例如,英国《世界历史百科全书》官网指出,许多学者仍认为夏朝是神话故事,尽管有物证发现,但这些证据似乎无法证明夏朝的实际存在。甚至《剑桥中国上古史》也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没有专门讨论夏朝。
展开剩余81%一些人可能会疑问,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难道不就是夏朝的遗址吗?确实,二里头遗址最初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被认为是商朝的遗址,直到1983年,经过进一步发掘,学者们才开始接受二里头与夏朝的关系。后来,著名考古学家邹衡通过对商文化的研究,发现二里头文化与河北的先商文化在文化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并证明二里头文化早于商文化,因此将其认定为夏文化的遗存。
然而,二里头遗址仍然存在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至今并未出土任何明确证实其为夏朝遗址的文物,如文字或与夏朝君主相关的遗物。甚至在《夏朝周断代工程报告》中,学者们也只能通过地理位置和时间段的推测来间接证明其为夏朝的遗址。这种缺乏直接证据的情况使得西方的许多历史文献仍然把夏朝视为传说或神话,甚至不愿意承认其存在,反而从商朝开始描述中国历史。
如果夏朝不被认可,那么在西方眼中,中国的文明历史似乎只能追溯到商朝,大约三千多年以前。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获得了全球的认可。评审专家指出,良渚古城是一个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区域性国家,代表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证据。
良渚文明的时间可以追溯到5300年前。由于其历史悠久,良渚被认为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这一表述并非某一学者的看法,而是来自国家的正式表态。但令人困惑的是,良渚文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并未被记载,它在5300年左右突然兴起,约在4300年前又急剧衰落。与之相比,二里头遗址有更多可以与文献记载对照的地方,而良渚则几乎没有任何记载。
那么,为什么距今4000年的夏朝未被西方认同,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明却获得了全球认可呢?首先,夏朝是“自称”的政治实体,而良渚则是考古学命名的文化遗址,这意味着要证明夏朝的存在,不仅需要考古证据,还需要证明这些遗物属于夏朝。二里头遗址的发现缺少直接与夏朝相关的证据,而良渚文明则拥有更加确凿的证据支撑。
良渚文明展现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考古发现显示,良渚古城外城面积达到620万平方米,相当于8.6个故宫,内城300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故宫。在古城周围,还建有十几公里长的水坝,以防洪水的侵袭。这些巨大工程的实施需要大量社会资源,表明良渚拥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及高效的农业生产能力。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良渚古城内未发现农业生产的直接证据,但在周围的次级聚落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农业遗存,说明良渚的统治者可能已经建立了中央与地方两级的管理体系。
良渚文明之所以能够得到世界认可,是因为其所展现出的复杂社会结构和先进的工程技术。值得注意的是,良渚的发现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只有5000年历史。考古研究表明,距今10000年左右,中国北方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以粟和水稻为主要作物的定居农业社会。而在8000年前,河南的舞阳贾湖遗址就发现了城市雏形,且出土了与甲骨文相似的符号,显示出文字的雏形。
此外,在距今6000年的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大型军事城址,内部包括祭坛、建筑基础和排水系统。而距今5800年的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贫富分化墓葬之一。可以说,在良渚文明崛起的同时,整个中国地区的文明也在迅速发展。
最终,良渚的申遗之路是充满机遇与偶然性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王巍曾幽默表示,“我们当时就把宝押在了良渚了”。2016年,四位考古专家向国家提议将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在一个月后获得批准。此后,良渚的申遗行动成为国家的重大项目,最终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结合新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出良渚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还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演变和完善。因此,良渚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代表,是名副其实的“圣地”。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业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