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尊称为“孔圣人”。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位成为了大贤。孔子的影响力历经千年,依旧长盛不衰。除了孔子的弟子们,历史上还有一些名门之后,如孔融,他是东汉时期的“建安七子”之一;还有孔纬,在唐朝时期曾任两朝宰相。
然而,尽管孔子有如此众多的优秀弟子,为什么他唯一的儿子孔鲤却没有成名呢?毕竟孔子自己才华出众,孔鲤作为孔子的儿子,为什么未能继承父亲的光辉?
孔子的名字原本叫“丘”,这是由叔梁纥为他起的名字。当时孔子出生时,额头凹陷,这让他的母亲感到非常焦虑。为了祈求一个聪明的孩子,她在山上祈愿,因此给孔子取名为“丘”。从这个名字的起源来看,叔梁纥给孔子的命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显得相当随意。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名字,竟然成就了孔子伟大的一生,让他名垂千史,成为了无数后人崇敬的对象。
展开剩余77%孔子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与他从小的勤奋努力分不开。根据史书记载,孔子在三岁时便开始读书识字,到四岁时已经认得百余个字,显现出异常的聪慧。孔子的母亲对他非常上心,经常耐心地教导他,有空时会询问孔子的学习进展。某天,孔子的母亲问他:“昨天我教你的字认得了吗?”孔子答道:“都认得了。”母亲于是说:“既然你都认得了,明天我就考考你。”
那天晚上,孔子与哥哥一起睡觉,孔子就对哥哥说:“母亲昨天教给我的字,我能认得,可我担心自己答不上来,伤了母亲的心。”于是,孔子决定起床再复习一遍。然而,哥哥担心他冻着,便让孔子在自己肚子上写字。孔子认真地写,每写一个字都会轻声读出来,虽然声音越来越弱,但他依然坚持到最后,直到自己睡着。第二天,孔子母亲考核时,孔子顺利过关,让母亲十分欣慰,并夸奖他说:“这孩子记性真好,前天教的字不到两天就全都记住了,将来必成大器。”孔子的哥哥也深深感叹孔子的勤奋与努力,毕竟,天资的背后离不开不懈的努力。
19岁时,孔子成为了一名仓库管理员,开始自己谋生。就像其他母亲一样,孔子的母亲开始为他物色合适的妻子。经过一番寻找,最终看中了宋国一位姑娘,名叫亓官氏。于是,孔子的母亲带着他去提亲,对方家里也很爽快地答应了这桩婚事。婚后不久,孔子和亓官氏便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鲁昭公听闻此事非常高兴,特意送来了一条红色的大鲤鱼,作为对孔子喜得贵子的祝贺。孔子为了表达感谢,也为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这个名字寄托了孔子对儿子的美好期望,希望他志向远大、勤奋好学,能够像父亲一样有所成就。
从孔子为儿子取名来看,他赋予了名字深深的寓意,期待孔鲤能有所作为。然而,孔鲤并未实现这些美好的期许。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一位叫陈亢。一次,陈亢看到孔子和孔鲤之间的对话,误以为孔子在单独传授儿子某些特别的知识,于是好奇地问孔鲤:“老师在跟你说什么?”孔鲤解释道:“第一次父亲问我读过《诗经》没有,知道我没读过,就说要我读一读;第二次,他又问我读过《礼记》没有,说如果没读过,也要好好读,懂得做人的道理。”陈亢听后知道自己误解了,明白孔子对待任何学生都是一视同仁,不偏袒自己的儿子。
尽管孔子对孔鲤教导了十多年,但孔鲤却并没有展现出显著的才学。他在《论语》中也很少被提及,这让孔子感到非常遗憾。尽管如此,孔鲤性格非常豁达乐观,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或嫉妒其他优秀的弟子。他从未对父亲心生怨恨,也不急于改变自己的命运。孔鲤非常清楚自己的不足,并且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
据说,孔鲤已经成家并有了自己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有一次,孔鲤看着父亲失望的眼神,他微笑着对儿子说:“你比我强,毕竟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他又对孔子说:“父亲,您也没有我厉害,毕竟您的儿子也没有我儿子厉害。”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鲤拥有一颗乐观开朗的心,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平凡。
孔鲤的生命比孔子短暂,且一生未能取得大的成就,但他的儿子孔伋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述圣”。孔鲤虽然没有实现父亲的期望,但他的乐观心态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依然值得人们敬佩。无论名字如何,无论出身如何,最终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还是他自己的努力与心态。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业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