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到“中原”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河南以及周边地区。但如果追问为什么这些地方叫“中原”,大多数人可能说不清楚。河南人的解释是:“中原就是中土、中州,主要指以河洛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河南。”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仔细看看。
“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西周《诗经·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其祁孔有,瞻彼中原。”写的是周宣王在王畿漆沮水边狩猎的场景。这里的“中”,是指“中国”,即周人聚居的地方;“原”是原野。简单理解,可以把它译为“原野”。虽然“中原”第一次在文字中出现是在周宣王时期,但其实在周初的何尊铭文、《尚书·梓材》以及周厉王时的《民劳》中,已经出现了“中国”这个概念,意思就是“中原人”的国家。这说明“中原”概念早在书面记载前,就已成为周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中”代表居于中央,“原”则有本源、土著之意。周人自认为承继夏人,自称“华夏”的正统后裔。比如《尚书·康诰》里有“用肇造我区夏”,《尚书·武成》说“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些文献体现了周人强烈的血统和文化认同。他们的根在关中,即今陕西武功一带。关中周围四方皆有异族:西有西戎,北有北狄,东有东夷,南有南蛮,而周人正居其中,所以称自己为“中原人”。可见,中原最初承载的是一种民族文化基因,而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
展开剩余64%需要注意的是,崤山以东的殷商地区,在更早的时候属于东夷的范围。考古发现,殷商的图腾多为玄鸟,而非龙,其文化和中原有明显差别。在甲骨文里,也没有“中原”“华夏”这样的词汇。由此可见,西周之前,河南地区并不在中原文化圈之内。
周灭商后,推行宗法分封与民族融合。于是中原人开始向崤山以东扩张。由于当地的殷商遗民仍保留着迷信与野蛮的习俗,周王室分封的宗亲在这些地方肩负着治理和教化的使命。比如“三监”的设置,就是为了管控东夷人。最初,崤山以东的中原人数量并不多,但到东周时期,随着繁衍扩展,那一带已逐渐成为中原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于是文献中也常把这些区域称为“诸华”或“诸夏”。换句话说,在西周时期,“中国”“中原”只指关中,而到东周以后,河南才逐渐被纳入中原的范围。
这也解释了一个重要现象:在东周以前的文献里,没有任何资料把河南称作中原。而现在河南人常用“中州”“中土”来说明自己是中原的核心,其实是基于后来历史演变的结果,而非最初的起源。为了强化“中原”身份,河南甚至给不少地名冠上了中原文化色彩,比如“中原路”“禹州区”等,但与早期历史文献对照,就能看出其附会的成分。
归根到底,中原最早起源于关中,是周人文化和血脉的核心所在。随着历史发展和人口迁徙,中原的范围逐渐东扩,最终涵盖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如今的“中原”概念,已经不再强调民族血统,而更多是地理上的称谓,泛指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区域。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业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