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欢迎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随时收到类似的文章,也方便与我们一起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动力!
文|崔心航
编辑|t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秦国重臣范雎的故事,描述了他的一生以及他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选择适时退出,达到了善终的结局。
展开剩余79%范雎曾在秦国一度风光无限,但他深知进退有道,甘心放弃手中的权力,最终选择隐退,过上了平静的生活。秦朝的大臣李斯曾高度评价他,说:“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成就了帝业。”但是,范雎的一生并不全是阴险小人的写照,反而充满了复杂的人格特征。
年轻时的范雎,深受性格上“睚眦必报”的影响。这种性格可以从他早期的遭遇中看出。他原是魏国大臣须贾的门客,但不幸被诬陷与齐国勾结,背叛了魏国的利益。这个陷害使他遭到魏国权臣魏齐的迫害,差点丧命。幸运的是,在好友郑安平的帮助下,范雎逃到了秦国。
进入秦国后,范雎开始审时度势,他帮助秦昭王解决了当时秦国相魏冉的问题。魏冉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还在私底下贪污大肆侵吞国家财富。范雎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帮助秦国逐步强大,最终成就了秦国的霸业。因为立下赫赫战功,范雎被秦昭王深得信任,拜为秦国的大臣。
此时,魏国的势力相对较弱,而范雎的复仇之路也悄然展开。范雎得知当时魏国的使者须贾将前来秦国议和,便暗中策划报仇。他以“乞丐”的身份接近须贾,等待机会羞辱他,并为此大肆报复。然而,须贾似乎并没有像范雎预料的那样羞辱他,反而表现出过往的旧情,真诚待他,这使得范雎决定放过他的性命。但范雎的复仇心并未消失,他巧妙地设计让须贾在其他使者面前吃牲口的饲料,令他颜面尽失。最终,范雎还通过设下计谋,致使魏齐丧命,为自己复仇成功。
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爆发后,范雎在秦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中继续发挥作用。他通过离间计,使得赵国换帅,导致原本名将廉颇被赵括替代。结果,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遭失败,秦国在战后屠戮了赵国四十万降卒。战后,范雎与名将白起产生了分歧。白起提议继续深入赵国,而范雎则认为秦国应该与赵国和解,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最终,秦昭襄王接受了范雎的建议,但赵国却背弃了约定,联合齐国进行反抗。
在此时,范雎在朝中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并不满足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过度的权力可能会让人迷失自我,走上不归路。范雎深知商鞅、吴起等权臣最终因为过于贪婪而丧命。他在听到燕国人蔡泽的名言“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后,顿悟了其中的道理。他决定卸下重担,退出政治舞台,于公元前255年推举蔡泽接替自己担任秦相,自己则辞去一切官职,隐居了下来。
尽管范雎的一生充满了算计和报复,但也充满了恩怨分明。他不仅为自己的朋友报仇,也在离开时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范雎的故事提醒我们:在权力的世界中,如何保持清醒和远见,适时放下,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综上,范雎并非完全是“小人”,他的人生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智慧和人性中的矛盾。他的功绩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但他也知道何时该隐退。正如秦昭襄王所说:“范君乃寡人之叔父也。”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对范雎的尊重,也揭示了范雎在秦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业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