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三伏天宣告结束,从传统养生角度而言,出伏是天地气机变化的关键时刻,阳气不再向外散发,开始往回收敛;倘若依旧依照夏天的习惯生活,身体气血便会失衡,尤其是睡眠不佳之人,需多加留意。
一、停止熬夜
三伏已然过去,大自然里阳气慢慢开始收敛潜藏,要是硬撑着不睡觉,就好像强行去调动本应调养的阴血,这样一来心肝的阴血就容易亏损,虚火往上冒,心里烦躁,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累得慌却难以入睡,肝血过度消耗,肾阴亏虚可能出现腰膝酸软、耳鸣健忘,半夜常常起来上厕所,睡眠断断续续的,白昼属阳,主活动;夜晚属阴,主静止。
连续熬夜,醒来容易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慢慢从“很难入睡”变成“彻夜醒着”,甚至盗汗、手脚心发热,提示可能阴液亏虚、虚火旺盛的表现。因此秋冬容易反复受寒、咳嗽不易好,因为阴血不足,卫气也虚弱。
如何调整
展开剩余76%夜晚九点半左右,放下手机,此时正值三焦经当值,乃是调节水道的时刻,躺下休息对于滋养脏腑大有裨益,中午午休时间控制在三十分钟以内,小憩片刻能够恢复精力,倘若睡得太久,反而容易耗损元气。
二、停止贪凉
夏天毛孔会张开,是为让身体散热,入伏之后,毛孔慢慢闭合,身体渐渐为秋天收获做准备,要是现在一下子使劲吹空调,或是大量地喝冷饮,那寒湿的邪气就很容易借着机会进到身体里面去,这些寒湿容易损伤脾阳,让脾脏被困住,就跟身体没了火源似的,不好正常工作,体内的水湿也就跟着停留下来,时间长了慢慢积攒成痰。
痰湿向上侵扰,可能头部沉重,如同被裹住一般;这个时候阻碍中焦,导致腹胀、食欲不振,还对气血生成产生不好影响。血液要是不能滋养心脏,可能睡不着觉;卫气要是不能保卫体表,吹风就容易鼻塞、打喷嚏。
要是只知道贪图凉快,那很快可能有各种不舒服的情况发生:明明没吃坏东西,可却开始拉肚子,膝盖和肩膀又酸又凉,寒湿要是进到身体里面去了,容易脾虚然后生出湿气来,肚子胀得厉害都没法睡觉,或者半夜被痰给堵在喉咙里,呼吸都不顺畅;寒湿透到经络里面之后,一到秋冬季节,就很容易出现老寒腿,鼻炎也会一次又一次地发作。
如何调整
开着26度的空调,并且使用挡风板时,要注意不要让冷风直接吹到后颈,否则风池穴容易受凉,还可能引起头疼,可以将冰水换成“暖中茶”,具体做法是用两片生姜和三颗红枣煮水,早上饮用对健脾温阳有帮助;睡前用五颗桂圆搭配十克百合煮水喝,能够起到宁神的作用。
三、给睡不好的人3招收心神方法
1、泡脚加料,引热下行
温胆汤基础方(茯苓30g、半夏15g、陈皮15g、竹茹10g、枳实10g)加吴茱萸10g。
吴茱萸引虚火归肾,适用于上热下寒(上半身燥、脚冰凉者)。泡至后背微热即停。
2、按压穴位
用指尖垂直按神门穴,会有酸胀感传到小指,揉动3分钟,能去心火,
沿胫骨后缘按压三阴交,找到酸胀点揉开,以调肝脾肾。
3、酸味食物
山楂泡水,饭后饮用。或选紫色带籽葡萄,嚼碎籽有益肝肾。
四、出伏调养关键在一个“收”字
《素问》:“秋三月,此谓容平”,“容平”指收敛沉降
收作息:21:30安卧,比夏天早1小时,
收津液:运动改成快走、微汗即止,
静下心来,少看让自己焦虑的信息,烦闷的时候按按膻中穴,按30秒,
三伏天结束后,便迎来了季节交替的时期,身体需要从原本的散热状态逐渐转变为保暖状态,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注意,不能随意行事,这样才能有助于增强体质,减少在冬春季节患病的可能性,如果三伏天过后调养得当,睡眠也会变得更加安稳。
发布于:湖北省配资业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