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浙江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针对“教科人一体化”发展堵点,探索“编制在高校、工作在平台、服务在企业”等用人新模式,开启校院企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探索。
02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与平台、企业合作制备新材料,浙江工业大学校企联动打破技术垄断。去年底,浙江发布方案提出科创平台、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可双聘科研,今夏该用人模式成热词,开启“人才共享”尝试。
03大豆育种专家陈晓超“编制在高校、工作在平台、服务在企业”,在三方灵活流动与资源共享。他国外工作11年,获资助,是高校院所和企业都迫切需求的人才,2024年初春,被邀请主持技术攻关,解决了他对于科研深度、职业稳定性及成果转化的多重期待。
04智能建造专家邢意元是浙江理工大学首批校企“双聘”人才,上午调算法,下午盯现场,晚上改论文,他让实验室算法模型对接产业需求,其智能测量设备已在不少工地应用,获得工人认可。
05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的双聘专家吴金丹,助力省内多家初创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者,她期待更多人才加入共享队伍,建立交叉融合科研人才队伍。
06浙江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打通人才流动梗阻,为双聘人才办理入编手续,还将扩大“校企双聘”试点范围,出台相关政策。专家孔万增认为人才共享机制是破题之钥和战略之举,破解“三难”需构建制度体系,浙江已积累经验,需持续发力。
展开剩余91%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浙江瞄准高校与高能级平台融合创新不充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等“教科人一体化”发展的堵点,探索“编制在高校、工作在平台、服务在企业”等用人新模式。共享单车穿梭于城市街巷,共享充电宝在超市餐馆等地随处可见……眼下,共享经济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一个更具颠覆性的命题正破茧而出:人才,能否也加入共享的行列?
记者发现,浙江这片创新沃土上已有探索——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与平台、企业合作,率先制备8英寸氧化镓单晶和晶圆衬底;浙江工业大学校企联动打破发达国家在“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上近50年的垄断……
去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提出,“科创平台、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根据需要可以在高校院所落户,以双聘形式开展科研任务”。以该用人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校院企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由此开始探索。
今夏,“编制在高校、工作在平台、服务在企业”的用人模式在浙江成了“热词”。
当一批批科研专家走出实验室、走出校门,走向鲜活的实践现场,一场“人才共享”的尝试开始了。
让科学家扎根产业
四月播下的春大豆饱满如珠,在七月的热风里开镰;孕育着秋实的夏大豆,趁着梅雨的余韵扎下新根。
对大豆育种专家陈晓超而言,七月这个交织着收获与播种的月份,藏着比作物生长更动人的节律。
在传化生物的温室中,陈晓超(右一)与团队成员观察大豆植株性状。 受访者供图
盛夏,阳光透过玻璃幕墙,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签约仪式现场投下明亮的光斑,陈晓超的指尖抚过文本上的字迹。这份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向他提供的编制合同,像一粒精心挑选的种子,在最适宜的时节埋入沃土。
变化来自更早前。今年3月,他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湘湖实验室、浙江传化集团共同签署协议。根据约定,传化集团旗下的传化生物将承载他的劳动关系、承担他的主要科研经费,湘湖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将成为培育新品种的温床,省农科院的事业编制则为这位育种专家提供待遇保障。
一场酝酿已久的科研变局正在杭州悄然发生。以“共享人才”的全新身份,陈晓超“编制在高校、工作在平台、服务在企业”,在三方之间灵活流动与资源共享。
功夫总在看不见的地方。
在国外工作长达11年,陈晓超致力于种子萌发调控、开花分子机制及作物育种研究,其间还获得了欧盟玛丽居里学者人才基金资助。
这样一位高层次人才,正是高校院所和企业都迫切需求的。
2024年初春,湘湖实验室与传化集团联合共建的生物种业联合创新中心瞄准短生育期油菜、高含油量大豆的产业化难题,亟须一位视野开阔、熟悉科研与产业的专家作为技术负责人。他们马上想到了刚从英国归来、加入湘湖实验室的陈晓超。
传化集团的邀请充满诚意:“我们需要您全职加盟,主持技术攻关。”这滚烫的期待,让他一颗渴望深入种业一线的心温热起来。
201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研时,吉林省梨树县的黑土地给了陈晓超深刻的启蒙。他兼任县农技推广站站长助理的日子里,衣服总被汗水浸成深色。
村民起初瞧不上这些“校园里的娃娃”,一些种地老把式更是直摆手:“我种了一辈子地,用得着你们教?”为了赶上农民下地的时辰,师生们改了作息,白天五六点准时下地,农闲时挨家挨户探讨玉米“吨粮田”的种植技巧。“科研必须服务生产”的种子,就是在那时落进他心底的。
可陈晓超还是有些犹豫——担心企业发展不稳定。而这,正是浙江不少科研平台和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采访中,有单位的负责人表示,受传统观念影响,有些人才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
在浙江,“共享人才”让科学家在产业沃土中扎根,让实验室成果在田野里丰收,彻底解决了陈晓超对于科研深度、职业稳定性及成果转化的多重期待。“这样的安排真好,我终于能安心搞科研了!”他笑着说。
在由杭州市萧山区和传化集团合作打造的“谢径安·传化农创村”中,一株株大豆在不同条件的温室里茁壮生长。
陈晓超带着团队成员和学生在其间穿梭,记录大豆表型性状、采集样本。他介绍,得益于传化生物、湘湖实验室和省农科院的联合引才模式,团队带动引进了多名生物育种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了领域专精的科研团队,目前已鉴定调控大豆高温适应性和种子萌发相关基因各1个。
“今年,我们还与南湖研究院、达摩院等单位深度合作,在人工智能、类脑算法的加持下,利用智慧育种的手段来加速大豆新品种的创制工作,有望选育出高产高油大豆突破性品种。”他在田间说。
技术不能只在实验室里
某省属高校的一位副教授坦言,他真正的“踏实感”并非来自编制身份,而是源于自己的学术实力:多篇顶级期刊论文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扎实的产业经验。“更重要的是,过硬的业务能力为自己开辟了更多可能性。”他表示。
这位专家的感慨,在智能建造专家邢意元的故事里得到了更生动的诠释。他组建了智能建造科研团队,让实验室的算法模型能快速对接产业一线的实际需求。今年3月,他带着智能建造领域的前沿构想走进学校时,办公室的抽屉里锁着的是一叠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有同事开玩笑说:“双聘人才的抽屉,该装更有分量的东西。”是的,作为浙江理工大学首批校企“双聘”的引进人才,初到校园的几个月,邢意元的日程表便排得满满当当。上午调算法,下午盯现场,晚上改论文,是他的日常节奏。智能测量设备的视觉识别算法对精度要求高,参数稍微差一点,工地上测出来的数据就可能不准。工地上那些师傅说“拍个照就能量尺寸”的功能,是他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反复测试了上百次才稳定下来的。
“算法不能只在实验室里好用,到了工地得真能解决问题。”他常这样告诫研究生。邢意元拿出的项目报告里,除了算法公式,还附了不少现场应用的记录:某工地用设备测量的效率提升数据,不同天气下的测试结果,还有工人使用后的反馈意见。“这些不是随便编的,都是在工地上实际测出来的。” 他指着报告里的一组数据说,“你看,这是设备在暴雨天测的数据,稳定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这套智能测量设备已经在不少工地用起来了。邢意元的抽屉里又多了些新文件,是各地工地发来的应用反馈。纸上记着师傅们的使用感受:“远程能看数据,不用来回跑工地了。”这些朴实的话语,让他想起刚入职时,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校企“双聘”时说的话:“这不是简单的身份叠加,而是为人才专门打造的多元生长体系。”
吴金丹在实验室调试样品。 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共生故事在“共享人才”机制里不断上演。作为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的双聘专家,吴金丹及其团队助力省内多家纺织、材料领域的初创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者。她牵头的“超高强高模UHMWPE纤维及其防弹防割复材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更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荣获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深入接触不同企业后,吴金丹发现它们各自面临着“成长烦恼”:A企业亟待攻克染色牢度难题,B企业受困于环保工艺升级,C企业则渴望突破功能性面料的设计瓶颈。
“你看,这些问题从来不是单靠纺织工程学科就能解决的。”吴金丹期待着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共享队伍中,从而建立起一支交叉融合的科研人才队伍。
为“共享人才”培植“生长”土壤
在浙江这片崇尚创新的土地上,人才的生长早已突破了单一身份的桎梏。当学术实力与产业需求能自由流动,更多像陈晓超、吴金丹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正在“共享”的阳光雨露中,在实验室与田野间、课堂与车间里穿梭。
浙江理工大学人事处的档案柜里,每份协议都带着不同的折痕——那是高校、平台、企业、人才多方反复探讨时留下的印记。
浙江理工大学人事处处长杨晓刚说,学校对互聘人才资质、科研成果归属、工作业绩考核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明确。比如,在成果互认方面,只需要双聘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其在派驻单位兼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工作考核等的重要依据。同时科研人员在科研院所、企业兼职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可以以学校名义署名发表论文、成果报奖,有关成果还可以纳入对科研院所、企业的业绩评估评价。
绍兴柯桥某企业,技术人员正用紫外线检验面料胶水转移的均匀性。 受访者供图
这些看似琐碎的条款,实则是人才流动共享的“生长密码”。杨晓刚记得邢意元入职时,光是“成果归属”就讨论了三天:企业担心投入研发却拿不到核心专利,高校顾虑学术成果被过度商业化,邢意元则希望保留基础研究的自由度。
于是,这份考核表长得特别:既要看主持的纵向科研项目,也要算为企业解决的技术难题;既统计发表的论文,也考核培养的产业人才数量。
“通过‘共享人才’,学校以柔性流动机制解决人才身份困境,以需求嵌入与成果导入弥合产学研断层,依托政策与平台联动重构创新生态,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平台三方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他表示。
当前,浙江省属12所高水平建设大学均出台完善了人才流动共享的相关规定。省级层面,浙江探索入编省属院校型、入编地方院校型、不入编合作型等3种合作模式,并配套相关政策打通各种梗阻,目前已为10名双聘人才办理省级“编制池”入编手续。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相关负责人也坦言:双聘仅仅是开端。随着更多人才加入共享行列,如何进一步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增强政策落地的贴合度,都在考验政府、高校、平台和企业的智慧。
“以前总说人才要‘落地’,现在看来,更要‘扎根’。”湘湖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杨华评价道。在他看来,浙江这片土地上的人才创新,正从“抢人”转向“养生态”:当高校不再固守人才的“所有权”,企业不再纠结人才的“专属权”,人才反而能像藤蔓一样,在产学研的支架上自由生长,结出更多跨界的果实。
据悉,浙江接下来将扩大“校企双聘”试点范围,并紧锣密鼓筹备出台相关政策,将试点政策上升为面上制度。只要用人单位和人才有具体需求的,都可以进行申请。
(应受访者要求,邢意元为化名)
【专家观点】
人才共享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孔万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这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浙江肩负着“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使命担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好用活各类人才。积极探索构建精准高效、活力迸发的人才共享机制,是破解创新资源分散梗阻、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破题之钥,更是浙江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抢占先机的战略之举。
传统人才使用模式常受限于单一单位归属,形成人才与创新资源间的无形壁垒,阻碍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通与最优配置。“孤岛困局”不破,则创新动能难聚。以本人从事的脑机智能康复这一创新领域为例,一项技术从实验室的基础算法突破到临床验证,再到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化落地,亟须算法研究员、临床医生、产品工程师等多领域人才的阶段性、紧密度协同。然而,现实中协调各方时间、明确权责归属、保障各方权益往往耗费大量精力,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因此,人才共享的现实梗阻与深层需求存在“三难问题”。
“身份转换难”:体制内外、不同单位性质间,编制、人事关系、社保、职称评定等壁垒坚固,人才“旋转门”转动不畅,顾虑重重。
“价值认定难”:高校重论文奖项、企业重经济效益、医疗机构重临床效果,评价体系各异且难以互认。人才在共享过程中的贡献度如何量化评估?成果如何归属?收益如何分配?这些事宜缺乏清晰、可操作的规则。
“利益共享难”:人才共享带来的成果归属、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等复杂问题,缺乏清晰、可操作、各方均能接受的制度安排。
破解“三难”,核心在于破除束缚人才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权责清晰、激励有效、流转顺畅的制度体系。这既是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浙江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调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在人才共享机制探索上,浙江已迈出坚实步伐,积累了宝贵经验。
校企合作,先行先试人才流动共享。浙江出台多项校企合作政策,允许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在职创办企业、到企业兼职或在岗参与项目合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挥电子信息领域优势,积极选派科研教师参加省里实施的“科技特派员”“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行动,助力企业科技创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卧龙集团长期在研发项目成果应用、重点实验室建设、系统解决方案开发等方面开展持续紧密合作,2024年底双方举行了浙江省顶尖人才共享签约仪式,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理念。
政策破冰,打通人才“旋转门”关键环节。浙江试点推广“创新人才编制池”制度,2025年实施校院企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高能级科创平台建立人才流动共享机制。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关键,探索“编制在高校、工作在平台、服务在企业”等用人模式,全面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工作,更好促进人才有序流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湖畔实验室等与主攻方向相近的研究院和头部企业开展学科联建、人才互聘共享等合作,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
平台筑基,打造人才高能级共享载体。集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各方人才优势,在物理空间上促进人才交汇融合,大力发展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以本人所在的脑机智能这一未来信息产业为例,浙江正在积极谋划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全省脑机协同智能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强脑科技、良渚实验室、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等优势单位在脑机接口领域成立创新联合体。创新联合体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关键平台,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重要途径。
构建完善的人才共享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人才共享的成效不是简单地看每个单位拥有人才数量的增加,而是关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速度是否更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是否更顺了,主体创新能力是否更强了,人才价值实现是否更充分了,区域创新生态是否更优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在浙江大地上活力迸发,为浙江在高质量发展中“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注入最强劲、最持久的创新动能。
(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全省脑机协同智能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业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